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
玉气徒成象,星精不散光。
美人初比色,飞鸟罢呈祥。
石涧收晴影,天津失彩梁。
霏霏空暮雨,杳杳映残阳。
舒卷应时令,因知圣历长。
——唐·徐敞《虹藏不见》
2022年11月22日,小雪节气至。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这个节气之所以叫小雪,是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虽然在南方,小雪节气依然并不会寒冷,但早晚已经变凉。
中国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五行相对应的自然季节是春、夏、长夏、秋、冬。因此不同的季节所需要重点保养的脏腑也就有所不同,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
小雪·三宜
1.宜清热降噪合理饮食
小雪时节室内湿度较低,养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饮食方面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御寒保暖,各种药膳、火锅纷纷登场。但人体常因室内供暖、穿得严实,内热散不出去而上火,所以容易生“内火”。
一般来说,苦味食物具有清热降燥的功效,小寒时节可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适当吃苦把肾补”;同时日常饮食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甘蔗、豆腐等。
小雪节气多喝水也可防内热产生,缓解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燥等不适。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水可以润肺止咳。
2.宜保暖壮阳气
小雪时节,要注意御寒保暖,防止感冒。冬季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的状态,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还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
多加观察每天的天气走向,偏冷时一定要穿够适合自己体内温度的衣服,受寒受凉容易滋生多种小症状,不仅会影响身体也会影响生活。
3.宜适时而动
小雪时节不宜早晚运动,应在太阳出来后运动,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
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应避免大汗淋漓。体质虚寒者、年老衰弱者、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而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清晨起床应当及时穿上外套保暖防寒。因为早上气温偏低,骤然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此时节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出汗为度,不妨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
小雪·三忌
1.忌紧闭门户
冬季天气寒冷,北方大部分家庭会开暖气过冬,南方则是把窗房门关紧,但也应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因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的使用,导致室温较高,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会引起身体不适,极易发生疾病。可用湿拖把拖地板,或使用加湿器等增加室内湿度。
2.忌早起
小雪前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小雪时节,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不宜起得太早。不起太早不是睡懒觉的意思,在冬季是为了顺应自然的规律收藏气息,从而尽量不要熬夜,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每晚睡前用热水泡一下脚,既祛除寒湿,又助于入睡。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40℃左右为宜),时间不宜过久(每次20-30分钟为宜)。
3.忌常吃火锅
很多人喜欢在冬季吃火锅驱寒,但火锅配料含有花椒、干辣椒等辛温燥热之物,加之室内供暖、穿衣严实,热量无法及时外散,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脱皮、咽喉肿痛等症状。因此,火锅可以吃但也要适量,很想多次食用的话,可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
编辑|弘宣中心
文字|源自网络
图片|心智法师、网络
文章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官方网站:www.sscycs.cn
微信公众号:
厦门石室禅院(xmhcsscy)
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xmsscycs)
石室禅院慈善会:0592-6512152、5817737
石室禅院服务处:0592-6513263、6088000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3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