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为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与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1月5日到7日之间。
2023年1月5日,农历腊月十四,进入小寒节气。
小寒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期,民间俗称“三九”。“三九”即为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在节令上为小寒、大寒”。
我国最早的历法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意思是说,农历十二月初次遇到寒流(寒冷)还算小的,所以叫做“小寒”,到月中的时候寒流(寒冷)就重了,就叫“大寒”。
不过根据气象纪录,北方也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一说。民间流传的“九九消寒歌”唱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以看出,“三九四九”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时期,然后就会迎来杨柳发芽。冬至后,伏藏的阳气开始萌动,最冷的时节也是阴阳气交的关键时期,为来年的勃勃生机做着准备。
小寒三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意思是说:小寒时节,在南方过冬的雁群感知到天地间的阳气萌动,准备北迁回故乡;喜鹊冒着严寒重登枝头,迫不及待开始筑新巢;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阳气,开始高声鸣叫,以此寻找同伴。
小寒养生——防寒保暖
小寒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穿衣应以保暖为第一要务,尤其是头颈、背、手脚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相信很多正感染新冠病毒和阳康的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受凉后症状会反复或加重。“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头部保暖非常重要。
外出或室外运动的人群,应做好御寒保暖,最好戴上帽子、手套等。
对于习惯早起晨练的老年人,冬季可以适当推迟外出的时间,尽量避免太阳未升起时在寒冷的早晨运动。一是因为冬日适当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二是冷空气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冠状动脉梗塞。
每晚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按摩和刺激足底穴位,既温肾补阳,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小寒养生——扶阳补肾
★食 物
民谚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但不能一味盲目地补,如何根据个人体质、补而不伤身确实有讲究。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进补食物可选择高热量、性偏温的食物,例如芝麻、栗子、大枣、桂圆肉、淮山药、莲子、枸杞等,但体质偏热、偏实及容易上火者,则要注意凉热的合理搭配。
同时,冬日进补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不宜生冷,但也不宜太过于燥热和油腻。
可以多饮汤汁润燥生津,比如柠檬水,常饮梨水也可以滋阴生津、润燥止咳,防止天气干燥导致的口干、咽干;还可以煮萝卜水饮用(最好是白萝卜),可以理气健脾、清热利尿,同时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另外强调,饮食结构依然要合理,一味进补反而适得其反。适宜的食物并不是天天吃、顿顿吃,不适宜的食物也并非一点儿也不吃,要掌握“适度”。
★情 志
人们经常很注意吃什么去补养身体,却常常忽视调畅情志、融入自然去为自己补充能量。
中医认为,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与冬令之气相应,在志为恐。小寒之时,应注意敛肾精、补肾阳。
天气寒冷、日照减少,易使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少言懒动。加上今年小寒前后新冠疫情袭击全国各地,很多人心理上充满了焦虑、恐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不良的干扰刺激,处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
可以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太阳好时到外面或窗台边晒晒太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动静结合。动可健身,静可养神,体健神旺,可一扫暮气,振奋精神。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目前大家可能正经历着新冠病毒的身心考验,希望大家看到希望,保养好身体,调养好心情,因为正月即将到来,春天也要来了。人生本是循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编辑|弘宣中心
文字|源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摄影|爱心义工
文章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官方网站:www.sscycs.cn
微信公众号:xmsscycs
石室禅院慈善会:0592-6512152、5817737
石室禅院服务处:0592-6513263、6088000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3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