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陶潜有诗曰:
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2021年3月4日,辛丑惊蛰。
惊蛰气候
惊蛰,古时候最早叫做“启蛰”,后来到汉朝的时候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唐朝的时候曾有短暂的恢复,然后就以惊蛰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虫子自然是听不见雷声的,之所以醒来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惊蛰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便是桃花盛开的意思;仓庚,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鹂鸟;这个鹰化为鸠比较有意思。鸠,就是布谷鸟。古语有:“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说的就是这种鸟。仲春之时,天空尚不见飞翔的雄鹰,只看到鸣叫的布谷鸟。在古人的观念里,就好像是鹰变成了布谷鸟一样。
惊蛰习俗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初唐雷公图(莫高窟329窟)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惊蛰养生
惊蛰是“复活节”,万物复苏但万病也起发,春芽、病毒、细菌同时均会复活。惊蛰时期气温变化幅度很大,是一段疾病多发的日子。
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的现象,不但要防感冒,更要注意预防防心脑血管、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及加重。
忽冷忽热多变化
预防感冒最重要
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要多注意气候冷暖变化,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早睡早起身体好
防寒保暖防春寒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须知感冒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口干舌燥勤喝水
清淡饮食勿贪嘴
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当鼻咽部干燥时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的袭击而罹患各种疾病,所以保持湿润,多喝白开水很重要。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若有咳嗽的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如辣椒、胡椒也应少吃。
适度运动很重要
运动之前要热身
冬季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僵硬:身体各器官如内脏、肌肉的功能都处于较低水平,骨骼和韧带更是僵硬得很,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大家居家不外出,活动量很少,切勿冒然弯低身体、高踢脚尖,甚至是扭腰、跳绳,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尤其是从事剧烈运动前,“热身运动”更是必不可少,这是为了预防肌肉和骨骼遭受损伤。
春季防感冒茶
原料:
桑叶5克、菊花6朵、
喜饮茶者加入绿茶1克
做法:
沸水冲泡代茶饮
桑叶
春天鲜嫩的桑叶是营养丰富的食物,秋后经霜的桑叶则是一味良药,又称为“神仙叶"。春天喝,可以疏散风热,预防感冒、眼睛发红、上火。
菊花
热症离不开菊花。菊花是入肝经的风药,能把药性往上引。
按药性来分:白菊花平和,适合日常饮用;野菊花最寒,清火解毒;黄菊花清凉去热,调理炎症可以用黄菊花。
绿茶
绿茶可以消炎解毒,还有降脂的作用,可以促进肝脏的排毒和代谢,在夏天到来之前摆脱一些多余的脂肪。
官方网站:www.sscycs.cn
微信公众号:
厦门石室禅院(xmhcsscy)
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xmsscycs)
石室禅院慈善会:0592-6512152、5817737
石室禅院服务处:0592-6513263、6088000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3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