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龙抬头是指二十八宿中代表苍龙两只犄角的两颗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此得名。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起初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因此,人们求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唐朝时,人们将二月初二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更有趣的是,唐朝时还将每年的二月初二列为国家公假日,全国放假一天。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对佛弟子来说“龙抬头”最值得做的吉祥事,便是“护生”。春天是大地孕育生机之时,不光庄稼需要滋养,许多小动物也在这时繁衍后代。老话说得好: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断除杀生行为,能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愿大众护生行善、慈心不杀,感得龙天欢喜、健康长寿!
编辑 | 弘宣中心
摄影 | 爱心义工
文 | 网络资料综合整理
文章仅供交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
官方网站:www.sscycs.cn
微信公众号:
厦门石室禅院(xmhcsscy)
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xmsscycs)
石室禅院慈善会:0592-6512152、5817737
石室禅院服务处:0592-6513263、6088000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361028